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当前位置:首页 >> 热血春秋 >> 简述
彭新云的军史生涯
发表人:陈军  更新日期:2010-10-15  阅读:4641  评论:0  照片:无  字号:加大 / 缩小

        党史、军史是我军“精神圣殿”中不朽的“红色教科书”。为军队修史立传,是一项寂寞却神圣的事业。

        有这样一名军人,如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党史军史编研工作中,满怀深情地默默耕耘24载,编撰军史书籍36部(册)、2700多万字,为人民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就是广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彭新云。

        他的选择来自独特的人生追求

        1983年,年仅33岁的彭新云走马上任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教育处副处长,成为军区机关最年轻的处室领导之一。

        然而,前途一片光明的彭新云却作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主动要求调入刚成立不久的党史办工作。

        许多人感到惊讶:这是个编外定编单位,工作条件差,发展受限制,别人拼命往“中心”部门挤,他为啥要抢着到这样的“边缘”单位?

        有人说他傻,家人和朋友也都反对。

        彭新云用他的真诚打动了大家:“我学的是历史专业,我爱这个行当,干这一行更能发挥我的优势和特长。现在很多年轻官兵对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了解不多,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做一名党史军史的传播者。”

        1970年,彭新云被部队保送入读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4年,他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没有现成系统资料的情况下,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数百篇回忆录及大量历史资料,制作出我军历史发展沿革图谱,弥补了当时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军史的不足。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专家教授把它放在案头作为参考。

        系统地学习党史军史,让彭新云的人生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毕业时,一位学校领导亲自动员他留校当老师,被他婉言谢绝。

        临行前,这位校领导再三挽留:“有学校提供的学术环境,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在史学界成名成家。”但彭新云依然不为所动。

        “回部队去、下基层去,把知识献给部队。”这就是彭新云的想法。

        基层部队没有党史军史编研机构,彭新云自然没机会从事自己挚爱的事业。但从团、集团军到军区每一级岗位,他始终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

        1981年10月,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急需专门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彭新云三番五次找领导。在此期间,他又主动请辞副处长,自愿到党史办帮助工作3年。1987年,彭新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普通的军史研究员。

决不能让部队历史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被割断

        在一次与某团官兵的座谈中,彭新云询问团队的主要历史荣誉是怎样取得的?几个主要英模的事迹是什么?

        然而,从单位主官到普通官兵,鲜有人能说出子丑寅卯。

        这令他感到很痛心。军区绝大多数部队已诞生了半个多世纪,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传统资源,蕴含着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许多官兵对明星、大片如数家珍,却对本部队的光辉历史知之不多。

        在编研室全体干部会上,彭新云的话字字铿锵:“让军队的光荣历史不断档、光荣传统不失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担当。”

        近年来,在完成军委、总部赋予任务的基础上,彭新云带领全区编研人员自行编写出版了《广州军区荣誉团队史》和《广州军区英模人物传》,共计430多篇、300万字,首次全面系统地汇集了自红军时期以来,军区部队荣誉单位、英模人物的传记。

        史料的写作形式十分严谨,但传播途径比较单一,造成读者群体少,流通渠道窄,不利于扩大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彭新云适时提出通过转化编研成果,提升军史的可读性,扩大传播范围。近年来,他充分利用出版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编研工作成果,发布党史军史新信息,先后撰写出版了《南天烽火》等纪实性历史读物,发表了20多篇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文章、纪实作品,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4年编史无一起失真失实

        “一字入史册,九牛拔不出”。在军史编研工作中,彭新云反复告诫大家,必须拿出“对得起先辈、对得起后人”的态度,宁可“自找麻烦”,也决不能因为粗疏错漏歪曲历史、贻误后人。

        上世纪80年代末,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全面展开后,他作为《全国剿匪斗争》卷的牵头汇总单位负责人,在抓紧征集和熟悉全国剿匪斗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编纂手册》的原则要求,研究起草了有关编纂规范的意见,提出了编纂该书需把握的22条具体规范性意见,经全军编办印发后,对统一该卷6个大区册的编纂标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宁跑千里路,不失一句真”。在编写军史资料丛书《剿匪斗争·中南地区》册时,他带领两名同志先后跑了10个省市的43个党史档案馆、公安、政协、民政、省报等单位,征集到4000多万字史料。有时,为了核对一个人名、地名,他都要千里迢迢赶到实地。

        “板凳甘坐十年冷”。24年来,彭新云先后主编、参编和直接组织编写的军史书籍共36部、2700多万字,因为他字斟句酌考证严谨,没有发生一起失真失实的情况,受到各级广泛好评。

        谈起这点,彭新云十分严肃地说:“军史编研工作决不能出半点纰漏,否则就是党的罪人、历史的罪人,我们要担当得起这个责任。”翻开彭新云的工作计划,记者看到,他的工作日程已排到2020年。

        编研室副主任张绳道告诉记者,彭主任退休的当天脱下军装,第二天就穿上便装上班,而且依然是24年的老习惯——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白天干8个小时,晚上再干4个小时,双休日连轴转。

        对此,彭新云十分坦然:共产党的战士,党的事业大于天。人,身体可以弯曲,精神不能弯曲。生命可以苍老,信仰永远年轻。

引自:http://culture.china.com.cn/lishi/2010-07/05/content_20419997.htm

 

发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