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2月下旬,我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文工队到中尼边境的樟木边防演出,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美丽边防小镇。刚到樟木的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雨,连下了几天几夜未停。我们深感担忧,因为樟木沟海拔才两千多公尺,属热带雨林气候,四季如春。可是在2月份下大雨的话,那地处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聂拉木等地将会是大雪纷飞,我们返回分区的公路将会被封冻阻断。
不久,我们的担心被证实了,山上不仅是大雪,而且日喀则大部分地区均遭受暴雪袭击,草场、公路、帐篷、桥梁或被埋、或垮塌,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出路都被封堵,有不少部队干部战士在抗雪救灾中牺牲了,而其中最让我们揪心、难过的是:据樟木大约十几公里的康三桥守桥部队遭遇了雪崩,桥梁被冲垮,有数名官兵被强大的雪崩直接冲击进了沟谷,生死未卜。战友啊,到樟木的头一天我们还在你们连队和你们一起联欢、打球、聊天拉家常,而今天突如其来的雪灾使我们阴阳分隔。
我记得,你们的事务长性格开朗豪爽,一个劲地请大家抽烟,并喜滋滋的告诉我们,媳妇为他生了一个胖小子,刚满月,可惜未到休假时间,还不能回去看望。大家看他那归心似箭的神态,都为他感到开心。可是,这场无情的大雪,摧毁了他的一切。雪崩后,他为了营救在桥头守桥的战士,和几名战士冒着再次雪崩的危险,冲向康三桥头。不久,又一轮雪崩发生了,他被埋在积雪下,当战友救出他时,这位还未见到自己可爱儿子的年青父亲,永远停止了呼吸,而他手腕上的手表,却还在滴答走动,时间还不知情地在为他和儿子见面缩短距离。
我还记得你们有一位湖北钟祥县的小伙子,他和我们文工队的杨大个儿是老乡,我们离开连队驻地经过他正驻守的桥头时,他依依不舍地和杨大个儿叙家常,临别时将一个装三节电池的大手电筒交给杨大个儿,嘱咐他这次演出任务完成后休假回家乡,一定要帮他把这个手电筒带给自己的妈妈,让她在农村老家停电时能照个亮,生活方便一些。可是,突如其来的雪崩却把这位细心孝顺的儿子无情地冲下桥头,几天后才在樟木沟口找到了他的遗体,经过乱石水流的冲刷撞击,已经是体无完肤,血肉模糊。我们所有在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杨大个儿更是悲痛欲绝,他紧紧捏着老乡的手电筒泣不成声。
我们文工队在那段日子里,主要任务就是:女队员扎花圈,做好多好多的小白花,男队员在樟木烈士陵园为牺牲的烈士挖墓,我们一连几天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一直到把每一位烈士安葬,为他们送行。
后来我们又得知,这次的暴雪,造成日喀则1000公里的边防线受灾,在吉隆的米拉扎青山口对面的雪山也发生了巨大的雪崩,十万方积雪从2000米高的雪山上冲击而下,顿时将雪山下的某部六连横扫和掩埋,营房冲毁,积雪高达20余米。当时正值半夜,有50余名官兵被冲走,40余名官兵被掩埋,幸存的十几人和闻讯赶来的附近老百姓用锹挖手刨救出了十几人。结果,被雪崩冲走的官兵还是在44天以后才在几公里的山沟里找到他们的遗体,最后一位烈士的遗体是我们文工队4月底从樟木返回分区后,接着于5月初作为分区慰问团到受灾连队进行慰问到达驻地的那一天才找到。我们悲痛而又感动,这么多可爱的战友,为了保卫祖国的边防,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雪域高原。
这次的经历,是我从懂事以来人生记忆中最深刻,也是我成长道路中最感震撼的,这样的经历伴随我一生,它让我感悟生命的可贵,它让我感悟人生的伟大。历史证明,无论在哪一个时代,要奋斗就都会有牺牲。
2003年,我又回到樟木烈士陵园,陵园依在,绿色植物更加茂盛,更加郁郁葱葱,战友们的墓碑已被青苔布满,名字已模糊难辨,烈士纪念碑上挂着洁白的哈达,看来人们还未把他们忘怀,只是每一个墓碑下的故事可能无从知晓,但都知道他们是为祖国奉献了生命的勇士,人们只要懂得如果没有这些普通人的奉献,就没有安定和谐的今天,我们只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也就足也。当然,我这个知道故事的人也将会永远怀念他们-------我亲爱的战友们!
王小玲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