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选取学校:

提示:
学校和校友公示信息本站代为上传。网上报名非隐匿信息即时公开显示。图文可在留言区自行发表。取消/修改报名和留言信息由网管代办。现有/曾有学校(含分校)用一个校名。共享网址分别集中链接。校方信息均免费上传。垃圾信息将被清除。
联系网管请致——
QQ:514064997
八一校友QQ群号:
173952160
可容500人)
94354871
(可容200人)


网站建设+软件开发+服务器租赁
关联网页切片 快速切片 快速建站
定制电子签到 电子签约
多点触摸   触摸管理软件
输入关键词: 报名  发表
学校: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姓名: 麦涛
标题: 献给母校
内容:

【投稿


献 给 母 校 


    公元2020年注定是共和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年伊始,全体中国人民沐浴在祖国七十周年华诞的盛事春风中,昂首高歌大步行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但却意外遭遇到前所未见的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然袭击,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参与到抗疫战争中。幸运的是,我们受益于“以人民为本”的国家体制,得力于广大民众普遍的科学意识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华民族实现了华丽转身,一举跃出疫情“洼地”,登上了再出发的“诺亚方舟”。而在国际关系的世界舞台上,随时都上演着大国博弈的激烈拼争。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等,无一不挑战着我们的意志和精神定力。这一切无疑将为2020的年鉴增添极其厚重的篇章。

    然而,在我们记忆的画册里,2020年又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年份。正是在七十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正式开启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历史元年,同时也是我们母校---“十八军子弟校”(后来的西藏军区成都八一学校)的诞生之年。我不经意间“百度”了一下“昌都战役”和“西藏军区成都八一校”,那些耳熟能详,历久弥新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又即刻被激活,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眼前。它们似乎从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也从未因年龄的增长而被遗忘。自从母校设立了每年419日的“老校友返校日”,它便成了我们心目中的隆重节日。每临此时,我们的思绪和回忆都被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日子,那段在母校度过的难忘时光。每逢日子临近,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相互提醒和通知,都盼望着届时的再次重逢,犹如奔赴心灵圣地般激动。这似乎已成了同学间约定俗成的保留节目。我只要人在成都,也会毫无例外地如约赴会。

    今年时逢母校大庆之年,又有同学撺掇我再写点文字,以纪念母校的七十华诞,同时也记录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更是致敬我们远逝的青春。于是,我又重新拾起那久已尘封的枯笔,带着某种使命感,重返那些早已远去的半个多世纪前的日子。


童 年 与 启 蒙


    我们是八一校62级的学生,同学们大都是1955年前后出生的。当时国家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物质匮乏,人民都节衣缩食,勤俭度日。但八一校的师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从未遭受生活艰难的困扰,这都得益于西藏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

    我们班级同学大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家中排行老二的特别多,所以可趣称为“千年老二”班;

因“文革”之故,学历档案长期停留在“初中”,实际学历仅小学四年级;

    绝大多数同学15岁即参军入伍,更有13岁即从军者;

    因长期分离,许多家庭父母关系疏淡,而同学关系甚密,这大概是西藏军区子弟的“标配”和“专利”;

    与老师的关系很亲切,每逢新春佳节必互致问候;甚至是某些同学的“最爱”和“梦中情人”;

    见面语通常是“消灭法西斯”,回答必定是“自由属于人民”;情绪高潮时也会高呼“乌拉”(万岁)。

    我们的内心里都保留着鲜活且愉快的集体记忆:

    身穿统一缝制的降落伞服装,男生白衬衣,蓝裤;女生白衬衣,蓝裙子。整队行进在茶店子至西门车站的路上,绝对捕获百分之百的回头率;

    每年“六一儿童节”,全班团聚在一面彩旗下,参加各种文体比赛。胜利者兴高采烈,落后者心有不甘,而啦啦声却始终如一,集体荣誉感悄然而生;

    每周六川办电影组定时来校放电影,那也是极其愉快的时刻,虽然现在早已忘却当时的电影名字了,但那时的兴奋劲儿却依然记忆犹新;

    1967年“八一建军节”,学校组织了几百人的合唱队,由“战旗歌舞团”小乐队伴奏,参加了成都军区北校场大草坪的庆祝演出。登台时每人手执四个氢气球,一时间彩球漫天,呈现出盛况空前;全队后又应邀到锦江宾馆为地方干部演出,演出录音多次在收音机里播出;还有军训和拉练。“文革”开始后,常规课程减少了,却增加了现役军人带领的管理和训练。由此初步领略了队列、内务、打背包和紧急集合等军营基础。几年后初入军营,其出色的内务基本功,让老兵和其他新兵们都刮目相看。平生第一次拉练也是在军训后进行,全校由印有“小红军”的红旗开道,各班由现役军人率领,路线是成都温江县崇庆县大邑县--新津县--簇桥镇--返校。印象最深的是借宿崇庆县党校宿舍,恐是当地跳蚤久未进食、饥饿万分,恰逢我们这批外来物种“小鲜肉”送上门去,接连两天的狂轰滥炸、群起而攻之,硬是咬得我们个个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只是当时都咬着牙坚持不吭声。多年后再提及此事,方知“受害者”绝非个案,而是遍及全班,多少都带有一些“少年英雄主义”色彩。另外,途经簇桥八一分校时,还与分校同学上演了一出“兄弟阋于墙”的小冲突,现在回想起来甚觉幼稚与好笑,其本质并未超出少年成长期的恶作剧。

    我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体记忆:

    1962年,父母早已进藏,本人因未满七周岁而被八一校拒收;只得退回老家县城小学借读半年,第二年以转学之名才得以进校;二年级上学期适逢簇桥八一分校建立,我又和部分同学被分流至分校,第二学期经家长请求方再次回到茶店子本校。两年三次的转学经历甚觉不易,印象颇深。由此便扎根八一校长达数年,直至1970年底才终于结束了八年的“留守儿童”生涯,成为直接从八一校参军的为数不多者之一。记得当年1226日在成都火车站临登军列前,偶遇几位曾经任教八一校后调铁路局工作的老师,他们甚是兴奋,大概是觉得曾经的学生们参军入伍也是他们的成就吧。

    记得三、四年级期间,我的算数学习比较轻松,成绩还不错,于是便落入老师的“法眼”,经常被“钦点”晚餐后帮助批改作业,有时十分嫉羡窗外同学们的自由玩耍,但又不敢辜负老师的信任,一直在寻找平衡点,毕竟“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嘛。很多同学大概还浑然不知当时的算数作业批改还有我的“墨宝”吧。

    记得四年级时,我被推选为年级的大队委,当时顿感责任重大,压力空前。好在有老师同学们信任和高班同学的示范,一时间成了少先队的“红管家”,腰上钥匙一大串,负责学校的大队部、广播室、图书室,还有“失物招领柜”,俨然如“学生高干”一般(笑)。其间曾发生过“失物招领柜”失窃事件,久未破案。不曾想几十年后,竟有班上同学“主动投案”,方了结这桩“历史悬案”。

    1968--1970年间,学校曾一度转交地方管理,改称“红专西路永红学校”。我们留校生无可去之处,于是学校尝试着办起了戴帽初中班,我们档案里的“初中”学历便由此得来。这期间,学校给我们配备了整套的木工工具和理发工具,于是低年级同学的头发便成了我们的“实验品”,破旧的桌椅板凳也成了我们的“练兵场”;学校还联系了附近的上海内迁工厂作为我们的学工单位。这些看似权宜之计的安排,却不经意地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并初步体会到工业化生产的氛围。学工结束时,我写了一篇作文颇得老师赞赏,并在全班进行了朗读。其实这是唯物主义的胜利,先有实践才后有心得嘛。

    概括地讲,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我们在母校的学习和生活是洋溢着灿烂阳光,充满蓬勃生气的,同学和师生之间都饱含着深情厚谊的。这一切都塑造了我们鲜明而独特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诚如有同学总结:我们这一代人思想单纯无城府、人品端正不市侩、不屑于察言观色、也不齿于投其所好;身处逆境能安之若素,位居庙堂亦坦然淡定;胸中自有万丈长虹,心里奔腾金戈铁马;虽然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但综合素质出类拔萃的好。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益于人民军队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更是母校教育的成果。它已融入我们的基因,并伴随着我们的终身。


奋 斗 与 成 长


    自从15岁踏入军营,就担负起超出年龄的责任和负担。最早在黄海前线海岛上,为我海军核潜艇打造防核弹的“金钟罩”大型坑道。其间工作环境危险、生活条件简陋、娱乐活动枯燥,但凭借八一校打下的基础和军队文化的熏陶,硬是战胜了内心的孤独和脆弱,建立起倔强的自信。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时时都在驱动着自己。工作之余,我努力收集和借阅各种书籍,最终将海岛上能借到的最难的高中数学课本也自学完毕。当年正掀起响应毛主席号召,学习马列原著的高潮。我记得晚上站岗时,也借着微弱的灯光,艰难地读着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虽然对其实质还不甚了了,但其高深宏大的理论框架确实让我高山仰止,心悦诚服。后来又粗略浏览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原著书籍,虽受限于当时粗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修养,无法完全领会和理解其深刻的内涵,但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学习和积累此后都奠定了我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思想武器和哲学工具。

    1974年初,刚满18岁不久的我,怀揣读书上大学的梦想,退伍进了工厂。当时全社会都有一种渴望安定团结,追求知识的气氛。广播电台的英语教学节目便成了我的最爱。我从最初的追随者,逐渐成了同行们的并跑者,待到一年以后,我已经成了领跑者;当节目两年后结束时,我几乎成了坚持到底的唯一“幸存者”。废寝忘食、日以继夜、时而通宵达旦也乐在其中。经年的积累也获得各方的认可,后经人推荐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并作为外语学习的优秀代表在央视播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正是国家外语人才的短缺期。我有幸获得了历史的机遇,站在了中外交流的第一线。多年来在四川省对外交流、特别是对外体育交流方面以自己所学之识贡献了微薄的力量,为我省的对外开放大局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十多年来,我参加和组织了数十次大型国际交流活动,接待了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外宾,其中不乏许多国外重要人士、国际奥委会官员、国际组织首脑、国际级专家权威和各国家代表队。例如,1994年在四川举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世界跳伞锦标赛,当时有39个国家和地区共300多官员、运动员,教练员参赛。是我省建国以来首次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活动,对四川省的对外开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成了省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由于我们团队的出色工作,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多年来,我参加和带队出访、考察过十几个国家。随着视野的开阔和国家的进步,并经过多年的比较,我从最初的羡慕,感叹,逐渐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体会到国人地位的提升,同时更增强了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前景的自信。我时常想:个人的才能和命运是微不足道。但如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与国家和民族同命运、共呼吸,个人才能登上更高更宽广的舞台,俯瞰更辽阔的风光,自身也才有更强烈的获得感。


希 冀 与 展 望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不经意间,我们已跨过耳顺之年,向着耄耋高龄迈进。细数我自己也离校整整五十年了。半个世纪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足以改变江河地貌和我们的容颜,但我们内心依然燃烧着青春的火焰、依然珍藏着童年的美好记忆、依然对母校无限眷恋并怀着深情厚谊。

    七十年后的共和国早已脱胎换骨,正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前路依然荆棘密布、坎坷险阻、时而危机四伏、恶狼环视,然而中华民族只能负重前行、披荆斩棘、战胜一切危机和困难,勇敢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和教育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也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中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科学意识和塑造世界观的重要阵地。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新时代的发展时期,母校与成都七中强强结合,为未来的长久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鲜血液;我们更感欣慰的是,由先辈们铸就的人民军队的优秀传统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母校定会脚踏实地、砥砺前行,耕耘教育之园地,培育人材之鲜花。祝愿母校早日进入中华名校的行列!

    回顾历史和童年,我们更期盼今日之莘莘学子们能志存高远、仰望蓝天;蕴志气、骨气、勇气之三气;强科学知识之筋骨;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矢志探索,在贡献社会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62级甲班学生麦涛)

附 件:


西藏军区成都八一校62/68届甲班同学名单


男 生: 

李卫国                       胡小兵  

     刘格林   阎德林   严新建   邱建华   么明辉 

陈小平   赵小虎        李建国   丁幼东        

李渝成   杨  昆   仇建疆   杨  劲   白国劲   沈祥雁

李卫卫   郑锦升   苏  伟   高党会  王小康


女 生: 

宋黎军   陈雪萍   车  妮   苏  黎   曾  华   陈玉香  

刘雅莉   刘纪莎   李鲁玲   赵玉梅   关建蓉   景维丽  

               王峰虹   琚春凤   宋亚玲  

梁丽丽   高宾雁   邱晓星   刘  芳   匡惠辉   刘莉蓉

王鲁新   万  芬   王雅丽   王淑琴   李  莉   王素娜  

赵素萍   沈  萍


浏览: 893
日期: 2020-06-24


输入关键词:
回复留言记录(0):
序号 姓名 回复内容 回复日期
暂无回复!
共有0   上一页   下一页   0   当前第 页  

回复留言
姓名:  [必填]
回复内容: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