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选取学校:

提示:
学校和校友公示信息本站代为上传。网上报名非隐匿信息即时公开显示。图文可在留言区自行发表。取消/修改报名和留言信息由网管代办。现有/曾有学校(含分校)用一个校名。共享网址分别集中链接。校方信息均免费上传。垃圾信息将被清除。
联系网管请致——
QQ:514064997
八一校友QQ群号:
173952160
可容500人)
94354871
(可容200人)


网站建设+软件开发+服务器租赁
关联网页切片 快速切片 快速建站
定制电子签到 电子签约
多点触摸   触摸管理软件
输入关键词: 报名  发表
学校: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姓名: 罗传秋
标题: 师生情深深 学友谊重重
内容:

【投稿】

师生情深深  学友谊重重


   逢母校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看到陈若松学友传给我的1953年我们班的毕业照,不尽感慨万分,唤起美好的回忆。



二排左一:钟定英老师,一排右二罗传秋


想当年父母进藏后,我与妹妹罗传伟和弟弟罗传德在唐场八一校,老师像父母一样培育爱抚我们。忘不了老师谆谆教导我们“知识就是力量”、“少壮不努力,老大途伤悲”,培养了我们自觉发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忘不了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中老师有意培养我们的友爱、勇敢、自立、进取的精神;忘不了夜深人静时老师拿着手电筒查房给我们盖被的情景;忘不了学校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罗帜老师组织我们高年级学生演出了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在我们心里埋下了不怕牺牲为真理而斗争的种子,还演出了童话剧“小红帽”,我现在还会哼里边的歌词“我小红帽,年纪虽小志气高……”;忘不了很多很多的情景……

我们成年后,内心深深感激我们的启蒙老师们。我们在北京的校友专程去看望过住京的陈岩校长、蔡洗尘主任、钟定英老师……。钟老师曾当过我和靳际平(1953年毕业)的班主任,对她记忆格外深刻,她那和美的声音、秀丽的脸庞、甜蜜的微笑至今印在我的脑海中,她因患重病住在北京东郊(当时称呼)通县肺专科医院时,我和际平从城里去看她,她十分高兴,听见她微弱擅抖的声音“你们来了,我高兴。”我们眼里充满泪水……。每当有老师从各地来京时,我们都组织聚会,大家像小时侯一样围在老师身旁讲述各自知道的八一校老师和同学的信息。


2005年612日北京八一校同学欢迎朱文缤老师的合影

右起:王小康  罗传秋  李新乐  张一平  唐肇玉  靳际平 何小霞

金  逊  朱文缤  冯兆荣  刘长工  陈若松  严方亚


60年代初我在八一校时的少先队辅导员文仲品老师从拉萨来北京治疗眼睛,我帮她联系了同仁医院有经验的医生诊治,又请她住在我父母家中,当时我在北京大学上学,一有时间就从西郊(当时称呼)赶回城里家中看她,并约好在京学友与她欢聚,见照片:


前左:文仲品  前右:陈维潜  后左至右:罗传秋 王盛东 陈鹏飞 吴国全


我们有机会回成都定会去看望恩师。记得60年代末我回成都探亲,特意去看望了李彬主任,时值正月,她在烤火盆上用小锅给我煮了一碗汤圆,我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后来李主任身体非常不好,我去成都出差,北京的学友们让我代表大家去看望她老人家,朱文缤老师带我慰问她时,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八一校的学友不分年龄和班级,只要见面就亲如兄弟姊妹。近年来在京八一校的学友群体是北京建藏援藏协会的成员之一,我们20多人从40多岁到80多岁,每年聚会时,大家只要在京和身体无特殊情况就会来参加“盛会”。我们群体里刘长工大哥和何晓霞大姐是母校1951年首届毕业生,83岁的长工大哥本人就在18军52师宣传队当过兵,如今他的儿子刘勇作为子弟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们群体里的中年学友居多,其中张一平是我们的热心联络人。老中少聚会,其乐融融。


2005年北京西藏协会雪域情合唱团成立大会

右起:谭戎生  任新元  张一平  杨 娜  金 坚  洪历建  金 逊  王小康


2015年在北京的西藏军区八一校同学聚会

右起:金 逊  宋淮滨  陈若松  刘长工  杨 虹  任新元

何小霞  聂 平  李新生  罗传秋  张一平  靳际平


2011年在北京的西藏军区八一校同学聚会合影

前排左起:靳际平  唐肇玉      张一平  罗传秋

后排左起:冯兆荣  刘长工  寇学文  赵晓光  陈若松



2012年参加“纪念进军西藏62周年暨西藏军区成立60周年大会”

部分学友照,右至左:寇学文  陈晓凤  罗传秋  靳际平  陈若松


    在北京的西藏军区八一校友群体和全国东南西北的学友都有联系,如吉林的王盛东(已过世)、深圳的王亦秀、昆明的白铎、石家庄的陈鹏飞、雅安的徐晓东、西安的陈维模等等。当外地学友来京时都会有小聚,大家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像小孩一样天真快乐!

    我们回成都时,校友们总会热情接待。长工大哥2000年携妻儿回成都时,学友吕鲍兵等陪同回唐场八一校旧址参观。有一年我回成都时,正赶上学友王盛胜等组织八一校老校友聚会,他们特约我参加,来了几十个人,大家见面有说有笑,中午聚餐互敬美酒,互相祝福,甚是热闹,到下午分手时依依不舍。

我与际平在八一校结缘成为挚友,中学、大学及工作期间有时各处一方,但时时有书信来往,互相关心,互述衷肠。


前左至右:何晓霞  王盛东  陈鹏飞  后左至右:靳际平  吴国全  罗传秋


我们送给际平一个爱称:“小老八路”,她50年参军,那时她只有10岁,后留在西藏军区后政文工团工作,后政司令员陈明义看她太小,特推荐她到八一校学习。我倆都喜好文艺,常一起为大家表演节目。如今我们八十岁了,友谊越来越深厚。

    说来成都七中和八一校有缘,自八一校迁往成都后,一段时间,八一校的毕业生多升入七中继续学习,如今成立了成都七中八一校的新平台可喜可贺!我曾于2000年左右的几年里作为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成员,多次到成都四、七、九中学选拔优秀学生,对七中的深厚底蕰了解颇深,值此八一校70岁生日之际,祝愿七中八一校师生合力,人才济济,欣欣向荣!


(作者:罗传秋)


浏览: 1830
日期: 2020-07-02


输入关键词:
回复留言记录(2):
序号 姓名 回复内容 回复日期
1 吕宁 看到我的奶奶文仲品了 2021-04-30
2 吕宁 看到我的奶奶文仲品了 2021-04-30
共有2   上一页   下一页   1   当前第 页  

回复留言
姓名:  [必填]
回复内容: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