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1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我们的心智,创造社会价值!
传递有用的信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将挥之不去的思念永远寄存在网上!
让革命军人的荣誉代代相传!
深切感念为创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
难以忘怀的经历!

选取学校:

提示:
学校和校友公示信息本站代为上传。网上报名非隐匿信息即时公开显示。图文可在留言区自行发表。取消/修改报名和留言信息由网管代办。现有/曾有学校(含分校)用一个校名。共享网址分别集中链接。校方信息均免费上传。垃圾信息将被清除。
联系网管请致——
QQ:514064997
八一校友QQ群号:
173952160
可容500人)
94354871
(可容200人)


网站建设+软件开发+服务器租赁
关联网页切片 快速切片 快速建站
定制电子签到 电子签约
多点触摸   触摸管理软件
输入关键词: 报名  发表
学校: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
姓名: 陈军
标题: 在幸福中成长
内容:

【投稿


在幸福中成长


——从西藏军区唐场保育院说起过往的那段历史


    1950年1月27日,18军党委下发《进军西藏的工作指示》,3月7日在乐山市中心新村广场召开18军进军西藏誓师大会后,军机关和所辖部队开始进军西藏。

    此时18军在乐山的留守处、保育院、18军子弟校(八一校前身)、速成中学、妇校等一摊子后方机关,也开始分期分批迁离乐山。在乐山,张国华军长跟即将赴任的保育院刘修宇院长、托儿所井翠松所长等打招呼:“娃娃就拜托你们了!”

    1950年下半年,18军3个妇女大队(军人家属)、警卫排等单位从暂驻地新津纯阳观先行迁移至大邑县唐场镇,继而18军妇校、保育院、托儿所、八一校等单位于1951年3月从新津纯阳观也迁移至大邑县唐场镇(现在的地址在:军民街65号(前门)、伏龙街32号(后门)),几个单位共同落脚于唐场这个连片的院落群。

    此地原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师长张成孝和当地刘氏等乡坤的私宅院落,解放后收归国有,此地划给了西藏军区八一校、保育院、婴儿部(又叫女生队)3个单位共用,连片地块面积有几十亩,周边还有其它零散地块,唐场保育院由此诞生。同时,在成都市内原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简称“川办”,1951年筹建时位于原华兴街60号,1年后建成在现在的1环路4段9号)前院旁边,又开办了川办托儿所(后命名为西藏军区川办1保育院)。1952年夏天,西藏军区川办1保育院部分人员又迁入唐场保育院(川办托儿所此后升为川办1保育院,仍继续运行),川办派军用卡车,按班分批(20—30人/车)将部分娃娃和员工送至唐场保育院。西藏军区有了初具规模的保育院,极大地缓解了进藏部队干部子女后方托养、教育的燃眉之急。受设施规模和供给制保障能力所限,初期主要接收西藏军区团以上干部小孩;后来在运行中,按扩容的需求与能力上的许可,范围扩大到西藏军区团以下干部和烈士子女。后来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保育院撤消。

    当年的西藏军区唐场保育院为团级建制单位,由西藏军区川办政治部儿童工作科对口管理,院长(1位)、副院长(若干)、协理员、保教主任、教导员、指导员组成领导班子,教养员都是军人,保育员为非军人在编人员(军队职工)。内设办公室、管理科、婴儿部、幼儿部、卫生所等若干部门。师资员工近百人,多数员工是军人。每年接收100多个婴儿、200多个幼儿。针对婴儿和幼儿,分别设有大、中、小班(其中各班还有细分,如小戊班、小乙班、中甲班等),婴儿部管几个月至2岁的婴儿(当时是1个老师带1个孩子或1个老师带2个孩子,如出生3个月的宋湘云、吴皖东和出生才18天的陈津乐,送进唐场托儿所时,即是1对1地由老师呵护),幼儿部管2岁以上的幼儿。保育院享受军队供给制保障待遇,常年保持着四、五百人的规模。

    为了让更多的西藏军区干部小孩能上保育院,1963年,西藏军区又在唐场保育院附近4公里处的安仁镇,新开了安仁保育院。建院之初,从唐场保育院转过来一些师资和婴幼儿。安仁保育院收生规模后来与唐场保育院鼎盛时期规模不相上下。据见证人陈芒回忆,她母亲郭文宗就是从唐场保育院转到安仁保育院,担任安仁保育院的保教主任。在1970年以前,上过安仁保育院的娃娃累计在千人以上。

    民国时期,安仁镇老街上曾分布着刘文彩、刘湘、刘元瑄、陈月生等民国时期地主、军阀、豪绅、帮办的私家院落、会所,院子挨院子,鳞次栉比,占据了一多半安仁镇老街(当下又称“民国老街”)。随着政权的更迭,这些地方悉数被没收充公,其中5处私家院落,划给了西藏军区使用,先为西藏军区干校所用,后为西藏军区保育院(也称安仁保育院、3保育院)所用。

    西藏军区使用的安仁镇那些院落建筑群,分布在现今安仁镇“民国老街”上,占地面积在30000㎡以上,各个院落中都有庭院、甬道、花草树木,川西民居和西洋风格的单层建筑分布其间。

    1963年西藏军区3保育院在安仁镇开始运行,1964年唐场托儿所合并到安仁保育院,1965年唐场保育院与安仁保育院合并,1969年西藏军区川办一保育院又与安仁保育院合并,安仁保育院更名为西藏军区保育院(也简称安仁保育院、3保育院,西藏军区2保育院未并入,2保育院运行停止后改为家属区)。
    西藏军区保育院(安仁保育院、3保育院)分为一院(院领导、办公室、接待处、总机室、礼堂等在此),二院、三院(幼儿活动和生活区、部分教保人员宿舍在此),四院(医务室等在此)、五院(在街对面,食堂、澡堂、供水、洗衣、教职员工宿舍、泊车等生活服务设施在此),各院相邻,顺次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综合体。
    西藏军区保育院是继唐场保育院之后,场地条件更为优越的西藏军队干部和烈士的幼儿乐园。
    1969年1月唐场保育院合并到安仁保育院(师资曾达202人)。1969年7月整编,师资开始向铁路等单位分流(成都铁路局分三批调走59人),业务逐渐面向社会,不再单纯接收西藏部队干部子女。对地方开放期间,因生源受限,收生逐渐减少,难以为继,2005年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实施了“土地置换”,原址换主,保育院员工在镇上别处安置,西藏军区保育院(安仁保育院、3保育院)不复存在。

    至此,西藏军区在唐场镇和安仁镇长达50多年的两个保育院先后分别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现在,唐场保育院旧址由部队营区变为空置的军事管理区,留有1个对来此探寻旧址者概不理睬的人把守,铁门紧锁,里面人去楼空,煞是荒凉。



原唐场保育院后门



原唐场保育院后门内现在的一景


    安仁保育院旧址现为华侨城商用,已改造为当地民国风情街的旅游配套设施。



原安仁保育院一院大门



原安仁保育院一院大门内现在的景观


原安仁保育院一院大门内一侧现在的景观


原安仁保育院二院大门



原安仁保育院二院大门内现在的巷道


原安仁保育院三院大门


原安仁保育院四院大门


原安仁保育院五院大门(当年食堂、洗衣等设施在此)


原安仁保育院五院大门内现在的景观


    当年,在唐场镇和安仁镇上,西藏军区的两个保育院养育过数千名西藏军人的后代,据说不时有怀旧寻踪者,或零零星星,或拖家带口,或相约成群结队,来到唐场和安仁保育院旧地重游;若向当地人询问保育院旧址,当地年长者(甚至年轻人)几乎无人不知,会友好相告。保育院的“痕迹”不单固化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记忆中,也传承在了当地民间的口碑中。

    长久以来,西藏军区的这两个保育院,无声无息地沉寂在岁月长河里,埋没在见证人的心中。好在见证人还在,总会让那段历史清晰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那是一段值得讴歌的光辉岁月,是不应被遗忘的西藏军区后方工作历史。在西藏军区托儿所、保育院见证人中,上过西藏军区成都八一小学的学生和在拉萨八一校等西藏军区若干单位供职者人数众多,形成了特定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军史、校史不应缺失这一笔。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穿越历史,回望那段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光点吧!


尽心竭力呵护“祖国的花朵”


    先从保育院领导说起。

    唐场保育院首任院长是刘修宇(老红军),副院长有杨世林(老红军)、井翠松、甘月如等,托儿所所长是井翠松、杨荣。

    这里要说的是西藏军区保育院托儿所所长井翠松(西藏军区成都八一小学校友井悦的母亲,原是十八军妇干校2区队区队长)。



井翠松任托儿所所长时的老照片


    据井悦回忆,她母亲曾对她说过,她出生3个月时(1951年3月),母亲赴任带着她到了西藏军区唐场保育院,在那里,井悦度过了6年幸福时光。

    她依稀记得,母亲说过,在任上,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全程参与征召幼教师资,接收十八军进藏军人幼儿,跑腿办事不遗余力。没有正常的休息时间,随时都紧绷着神经(西藏军人把带不走的幼子交到她们手上,担着“天大的责任”),一门心思应付繁杂的事务工作,常常从早忙到晚。调配、管理婴儿工作人员,建章建制,清款报账,处理内外关系,娃娃吃喝拉撒睡消洗晒,工作、生活安排调度,汇报工作,接受检查,组织业务学习,检查工作,对员工传帮带,稳定队伍,帮部属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搭鹊桥、当红娘),防范责任事故,戒备匪特、盗贼……,工作日程事项排得满满的,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听刘丽祥老前辈(井悦母亲同事、保育院教养员、后进藏在西藏军区拉萨八一校当老师)讲:“井所长爱管事、闲不住、很尽责”。


2010年西藏军区保育院刘修宇院长(前排左2)过80大寿生日


1953年保育院副院长井翠松(左)和教养员邓开信(右)的留影


1954年前后井翠松副院长和同事在唐场保育院的留影



1955年前后甘月如副院长在唐场保育院的老照片


    再来说说保育院那些养育幼苗的“园丁”们。

    井悦的母亲讲过,最初托儿所的教养员、保育员,大部分是从地方中学毕业生中招来的。从乐山、成都、邛崃、眉山等地招的一大批中学毕业生,多数属定向征兵,安排当教养员(如郭文宗就是时任川办主任王兴友批准入伍的);未入伍的安排作保育院保育员。在唐场和安仁也招了些保育员等员工。后来,随着规模扩大,又在外省(甘肃、河南等地)招收了一大批中学毕业生,分配到保育院和八一校等单位工作。

    当年这些十多岁的“花季”女孩,来保育院上班,拿刘丽祥老前辈的话说,是“大娃娃带小娃娃”。这批天真烂漫的女生,离开父母和故土,生活在乡下,相伴呀呀学语的幼儿,她们肩负重任(刘丽祥老前辈说,领导一再交代:“这些娃娃的父母都是对革命有贡献的人,他们的娃娃都是红色种子”),服从组织安排,顺应环境(经常出早操,政治学习多,忍受着脱离父母的婴幼儿找妈妈的哭喊声,还要种菜,还要应对当地蚊蝇、蟑螂、白蚁和蛇),认真接受育儿训练和“传帮带”,边干边学,很快成为“熟手”。彼此和睦相处,互助互励,努力适应环境和条件,悉心尽责侍奉着“小天使”们。她们深知,这些西藏军人的小孩,是“国家的人”,他们的父母远在西藏,托付给她们带,是一项“政治任务”,阿姨们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在保育院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们也将阿姨当成最亲的人。有的家长两三年才回来看望孩子,孩子认不出自己的父母,把父母叫成“叔叔”、“阿姨”,往往对阿姨的感情还更亲近些。曾上过唐场保育院的陈津乐,几十年后,还在替他母亲寻找当年的井所长。他说,母亲交代过:要找到井所长,对她一定得表示感谢,这里面熔铸着并延续着特别深的感情。

    有多少还不会走路的孩子是阿姨一勺勺喂饭喂到活蹦乱跳的,有多少爱哭爱闹的孩子在她们耐心抚慰下学乖了。常年累月给娃娃们把屎提尿搽屁股,还要诓哄哭闹不休的娃娃(据上过唐场保育院的陈红云讲,她经常想妈妈,强烈的表达方式就是不停的哭喊“我的妈妈也……”,常常引发连锁反应——娃娃们都跟着哭闹,把阿姨们折腾得够呛),抱了这个抱那个。洗小手,打蚊子,诓睡觉,夜里值班还要处置娃娃尿床之事,带着娃娃们作游戏,还要领着一群娃娃出去溜达,手牵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繁重的日常工作。要带好几百个小娃娃,并不容易。

    每个学期期末,各班教养员都要对班上每个小朋友写评语,交由院长、教导员、教养员共同签字后,寄给(或交给)家长。

    从井悦珍藏的本人历年的儿童教养期终报告表上(后附),可以看到半个世纪以前西藏军区保育院是如何培育“幼苗”的。该表对孩子的身体、教养等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生长发育的观测;营养调配;防疫防病实情;语言进步情况;认知能力进步状况;画图、音乐、美工、学习状况;口齿训练情况;特长;数数、计算能力现状;体育、唱歌、跳舞表现;饮食、睡眼习惯养成;德育情况(教娃娃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尊敬叔叔、阿姨……)。从儿童教养期终报告表记录中,园丁们倾注的心血可见一斑。这些书面报告表,发送给娃娃的父母,让远在西藏的军人对自己的子女托养受教情况了然于心,令其放心,给西藏军人以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当年保育院的小阿姨们,有文化,有爱心,很朴实,还漂亮。井悦说:“在我母亲心目中,她觉得她们都该找西藏军人,嫁个好夫君”,所以她积极给她们介绍对象,成就了很多对伉俪。

    采访刘丽祥老前辈时,她说,那些年,保育院没有发生过任何责任事故(井悦也听她母亲这样说过)。

    如今,当年的小阿姨们都八、九十岁了,有的先“走了”,她们的名字难以悉数复原出来。但这个群体的功劳,后人应该知晓。

    在新中国历史上,在西藏军区历史上,在唐场和安仁老街上,曾有过这批女兵和女中学生,她们为浇灌祖国的花朵,为解除西藏军人的后顾之忧,恪尽职责,奉献了自己的金色年华和一片爱心。她们的奉献、她们的功绩,后人不会忘记!



唐场保育院部分阿姨、叔叔当年的老照片


唐场保育院、托儿所、八一校部分教职员工合影

其中有路影、井翠松、杨荣、马骧、陈岁寒等人


1956年前后几位唐场保育院保育员的合影

前排左:刘丽祥  前排右:姓名不详  

后排左:王淑玉  后排中:魏素清  后排右:郭文宗


教养员何群美(后调任西藏军区成都八一小学当老师)


西藏军区保育院托儿所副所长、八一校校友吴皖东母亲杨荣抱着她女儿


左后1:杨荣抱着吴苏兴  左前1:吴皖东  中后:保育员李雪梅 

右后1:保育员和前面小孩(姓名不详) 右前1:陈小l林  右前2:陈小木


保育院、婴儿部部分人员抱小孩的合影


后排从左至右:万成秀  贾淑华  黄尚操  冯玉群  (不详)

前排从左至右:刘丽云  杨晋明  刘丽祥  黄桂英  (不详)


在果树下五位同事合影前左:魏素清  前右:姓名不详

后左:刘丽祥  后中:王淑玉  后右:郭文宗


左1:教养员何群美 左2:邓开信 中:马骧 右2:姓名不详 右1:井所长


部分保育员在唐场保育院柑栀园合影


吹笛子者:郭文宗  右边:杨淑芳 

前排右3:刘丽祥  右2:冯玉群  其他人姓名不详


左1:刘丽祥  左2:万成秀  右1:陈素华  其他人姓名不详


左:袁祝君  中:刘丽祥  右:胡文珍


前左:蒲文珍  前右:陈厚英  后左:刘丽祥  

中:刘丽云  后右:王淑玉


左:刘丽祥  中:刘丽祥所在班的班长(姓名不详) 右:黄玉彬


部分从邛崃招去的保育员合影  后左:刘丽祥  其他人姓名不详


    还有那些保育院里很给力的后勤人员,他们也是无名英雄。

    保育院的厨房、洗衣房、卫生所都配备了充足的人手,保障正常运转。阿姨、员工都在食堂就餐,娃娃在各班或专用食堂进餐和喂食。食物采办、加工、洗消很到位,伙食也开得好。后勤上的事务,都按照部队的作业规定操办。说到这里,在此转述井悦讲述的一件事:18军在乐山时,因井悦出生没有母乳吃,同病房里杨荣阿姨奶好,井悦母亲就让杨荣阿姨帮其喂奶,直到大人出院。

    出院后,打听到乐山青衣江江边一个船工的妻子因孩子生下来夭折,奶好得很,托人介绍,就把井悦送到那位船工的船上喂养,船工夫妇接手后,在船上打鱼熬汤喂这个军人的孩子,喂到快3个月,1951年初春,因十八军后勤机关迁移,井悦母亲随迁赴任,要带走井悦,带了几个月的船工两口子十分不舍,提出将小孩留在船上,他们继续带。见这家人有爱心,会带娃娃,对军队上的人巴心巴肝,但井悦的母亲也舍不得将孩子留在船上,只好将船工夫妇都带到了唐场保育院,继续喂奶,同事们和井悦的母亲开玩笑说:“带了个保姆,还带了个保男”。井悦半岁以后进了托儿所,这对夫妇才离开唐场回乐山。那个年代军民之间,是鱼水关系。彼此以诚相待,当兵的、当领导的,平易近人,军民关系十分融洽,没有鸿沟,这种氛围,对保育院的后勤工作是很好的支撑。


生活比蜜甜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父辈们从过去常年征战转为保家卫国、守土护疆。在和平的环境中,条件好了,军人家庭中有多个子女极为普遍。军人入藏,小孩只能留在后方。解除进藏军队干部的后顾之忧,成为西藏军区后方工作的一个“重头”。而西藏军区在这方面,适时布局,下足了功夫,创建了颇具规模、适应需要的后方支点。西藏军区当年创建的保育院是关照西藏军人家庭的光辉范例,历史功绩永存天地间。

    这里要特别提到保育院的生活保障。

    当时国民经济百废待兴,新中国刚开始实行第一个5年计划,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还在打,保卫、建设新西藏正在全面推进,西藏军区还实行着供给制,保育院也被纳入供给制保障之中。在军队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西藏军区勒紧裤腰带,竭力拨款保障保育院开支。保育院人员通常发薪6元(领导和下属有点差别,但不大)。娃娃的吃穿玩教乐医等全部开支,西藏军区全包了,家长不交1分钱,可以说,那个时期上过西藏军区保育院的人,都曾享受过“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生活待遇。

    那时候,东西便宜,而且丰富,无公害,不掺假。鸡蛋1、2分钱1个,畜禽肉食品论角称斤,一年四季时令蔬菜不断,井悦至今还时常想起保育院端午节吃蔊菜,饭被蔊菜染红的情景。西藏军区还在唐场办了一个奶牛场,娃娃们喝的牛奶又浓又香,表面还漂着油花。午休后还加餐,吃点心、糖果、水果,保育院内种有柚子树,深秋季节挂果很多,采摘后每个班都发一堆,白瓤细嫩沙甜,娃娃们排排坐,边玩边掰着吃。冬季最冷天,娃娃们围坐在火盆旁边,看着火苗,烤着红薯,听着红薯被烤炙后发出的噗噗声,闻着香味,回味无穷,倍感温暖。井悦记得,当时与她同班的小朋友有宋湘云、曹小明、吴皖东、扶庆青、王蜀明、路建军等等,他们都是见证人。

    小娃娃穿的衣服、鞋袜都是统一制发的。男娃娃发海军服、女娃娃发花衣服花裙子。春夏秋冬,从头到脚,更换衣裤、鞋袜,还换发揩鼻子的小手绢。


照片上井悦2姊妹穿的花棉服是保育院统一发的


井悦2姊妹花裙服也是统一发的


    娃娃们睡在四面通风的大房子里,大点的木床上睡俩,小床上睡1个,值班保育员守着,爱尿床的娃娃被重点看着,按点儿提尿。每天夜晚领导要查房。到了夏天,每个床上都挂上西藏军区给定制的蚊帐,风吹着蚊帐,伴着蝉鸣,不时还能听到远处鸡公车转轴发出的响声,相伴娃娃们恬然安睡。

    日常卫生,每周至少2次换衣服,1个月换1次被褥,老师还给娃娃剪指甲,小朋友排着队,一个一个的剪。

    保健有卫生所指导、管理,卫生所配有多个医务人员。处理不了的,就由川办派78医院(位于新津,相距20多公里)军医赶来处理,或川办派车送往78医院处理。娃娃打预防针、打蛔虫、体检等,川办就会安排78医院来医护人员,此时,娃娃们非常高兴地叫喊着:“叔叔好”,“阿姨好”,迎接他们的到来。

    每个班都有一架风琴,教养员弹着琴教儿歌,娃娃们的小手边唱边比划,摇头晃脑,挺投入的。乐器不限于风琴,还有小提琴、笛子、二胡、锣鼓等乐器,要用找保管员领取(那些学生兵中,不乏有舞蹈、乐器才艺者)。小阿姨带着娃娃们玩游戏,都亢奋得不行。刘丽祥老前辈说:“在保育院,我最喜欢娃娃了,带着她们唱啊跳啊,快乐得很,现在想起来还很怀恋那段时光呢!”


刘丽祥(前排居中)搂着小孩的合影



后排老师左:贾淑华  中:杨仲康  右:姓祝(字不详)


    保育院还有娃娃最爱玩的秋千、梭梭板,当然娃娃们最喜欢排成行,阿姨带着,漫步在保育院周边绿色田野间。

    川办经常周六来放电影。保育院还经常在周末举行舞会,西藏军区唐场速成中学、安仁干校等单位的叔叔和阿姨在此联欢跳舞,大一点的娃娃也跑到操场坝去凑热闹,在大人中间窜来窜去,有的胖墩墩的娃儿还被叔叔、阿姨抱起来转圈圈。

    西藏军区保育院的娃娃,很小就被封存在保育院“蜜糖罐”里,在园丁的精心呵护下,快乐地成长。


1954年夏天,郭文宗(左)、刘丽祥(右)带着川办托儿所的娃娃们

(尚未分流到唐场保育院之前),走在成都市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前院的土路上。


电线杆处大门内的院子是川办保托儿所旧址


川办原先的圆形建筑至今还在(近照)


郭文宗(中间站得最高的)、植素琴(右1)等与班上娃娃合影


唐场保育院娃娃群聚室外(1956年前后拍摄)


唐场保育院娃娃在室内就餐,保育员冯玉群站立(1956年前后拍摄)


唐场保育院娃娃在室外就餐,刘丽祥看管着娃娃(1956年前后拍摄)


教养员带着娃娃们玩“老鹰捉小鸡”游戏


唐场保育院娃娃在室外摆拍(1956年前后拍摄)


唐场保育院娃娃在室外转盘上玩(1956年前后拍摄)

右1:刘丽祥  右2:郭文宗  其他人姓名不详


唐场保育院的娃娃们


唐场保育院阿姨带着娃娃们



右1:刘丽祥等带着3岁以下娃娃在婴儿寝室窗外留影


唐场保育院教室外光线好的地方集体拍照

侧蹲者:植树琴  右边持画者:刘丽祥  左边持画者:郭文宗  


1950年11月同一个产房出生的三位唐场保育院见证人

八一校校友:宋湘云(左)、井悦(右)、吴皖东(后)


喜结良缘一线牵


    这是件令井悦的母亲颇有成就感、其女井悦津津乐道的事。

    保育院好姑娘多,谈婚论嫁总要有人牵线搭桥,周边部队单位、乃至驻藏部队不时有人来找井悦的母亲,请她做媒。作为单位的一个领导,“爱管闲事”(刘丽祥老前辈语,老俩口的“红娘”就是井悦的母亲)的井所长,热心于当“红娘”(我们的前辈很多人都有这种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美德)。


周法鲁(左1井悦父亲) 名字不详(左2) 教养员爱人蔡庆献(左3)

井翠松(左4井悦母亲) 教养员爱人陈岁寒(左5)


    据井悦讲,在保育院,每逢周末,她的家,阿姨、叔叔进一屋出一屋,由她母亲牵线,促成了很多对“有情人”喜结良缘,她亲眼看到在保育院会议室办过多次新婚喜事。印象最深的是陈海峡叔叔和郭文宗阿姨,郎才女貌,天造地设一对,气质、装束、风度帅极了,至今记忆犹新。当然,井悦的母亲介绍对象也不是随便“拉郎配”,她首先要了解男方的政治面貌、家庭背景,在“尽义务”前,先作“资格预审”,权衡认可后才去“牵红线”,故做媒成功率极高。那个时代,给西藏军人介绍保育院小姑娘,政治第一,只能这样。

    据刘丽祥老前辈讲,在保育院时,她曾与一个安徽籍的速成中学文化教员自由恋爱,被井悦的母亲“政审”预判给否掉了(说是对方家庭“出生不好”,有“海外关系”),井悦的母亲还帮她分析利弊,同时推荐了一个大她几岁的西藏部队干部司志贤,相识多年后终成眷属(丈夫已故,相伴33年),育有3子,家风甚好,儿子们极为孝顺母亲。采访刘丽祥老前辈时,她对井所长的把关、举荐,娓娓道来,让人感受到“爱管闲事”的井所长,对同志是怎样尽心尽力的,她总是希望自己的同事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上人”,生活幸福美满,她的初衷都圆满实现了。

    川办后院、成都市其它地方、外地西藏军区老前辈中,因井所长做媒,结发夫妻有好几十对,如陈岁寒、蔡庆献,刘丽祥、司志贤,黄桂英、王明德,郭文宗、陈海峡,张铭、沈素文,田宝瑚、沈素斋……,发几张照片,以此资证:



陈岁寒(左) 蔡庆献(右)


刘丽祥(左) 司志贤(右)


陈海峡(左)、郭文宗(右)


王明德(左)、黄桂英(右)


  张铭(右)、沈素文(左)八一校校友张戈平的父母


  田宝瑚(右)、沈素斋(左)八一校校友田辉的父母


左起:黄桂英、陈岁寒、井翠松、周发鲁、蔡庆献、王明德


    怀着感恩之心,我们给年深久远、不大为人所知的那段历史,浓墨重彩地补上应有的一笔,向西藏军区暨川办老首长们、西藏军区保育院的前辈们和自己的父母致敬,了却一直萦绕在心头之事,并借庆祝母校出书征稿之际投稿,以此作为献礼!

    最后,向采访到的保育院阿姨致敬!


左1:陈桂珍  左2:陶秀华  左3:刘丽祥  左4:贺培云  左5:徐秀华


  左1:刘丽祥  左2:杨智明  左3:王淑琼  左4:冉德元



    向追忆往事、提供图片的老前辈和西藏军区子弟们致谢!



后附:井悦1953年—1957年《西藏军区保育院儿童教养情况期终报告表》



















本文来源于:


保育院娃娃回忆、供图:司胜伟 张戈平 陈芒 陈红云 吴皖东 宋湘云 井悦 徐运东


保育院阿姨回忆、确认:刘丽祥 贺培云 陈桂珍 陶秀华 徐秀华 杨智明 王淑琼 冉德元 康蕊荣


(拟稿、插图:陈军   联络、校稿:井悦)

 

浏览: 4023
日期: 2020-12-13


输入关键词:
回复留言记录(1):
序号 姓名 回复内容 回复日期
1 王勇 详细阅读了此文,我的感觉是:除了地点不一样,其孩子们的生活方式、老师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的成长方式等等方面和我们西藏工委小学(简称 藏小)十分相似。那个年代真值得留念、回忆…… 2020-07-19
共有1   上一页   下一页   1   当前第 页  

回复留言
姓名:  [必填]
回复内容: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