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校友投稿】
忘不了的唐场保育院和八一小学
邵延明
1953年,父母把我送进了西藏军区在大邑县境内的唐场保育院,从此我有清晰的幼年记忆。

左起:母亲王玉珍 长子邵永明 父亲邵汝洲 次子邵延明
我模糊地记得,1952年冬季,我们一帮小孩由大人带着,乘坐美式军卡车(大道奇)从成都到新津五津镇(当时称旧县),过西河下游那段宽阔的河段。那时河上没有桥,汽车行驶在河水干枯的河道中,车轮碾压鹅卵石,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过了河不久,就到新津东门,再沿着古城墙边儿向西行进,就抵达了新津三教合一的大观园——纯阳观,最早西藏军区干部家属院和幼儿班设在纯阳观,几个月后,我们又被送到大邑唐场西藏军区保育院。
入院后的记忆
1953年我转到唐场保育院。

邵延明刚上唐场保育院时的留影
保育院阿姨把我安排在小乙班,同班的小朋友中有张戈平、石中原、高中原、罗燕,孙波等30多人。小乙班里,张戈平、石中原两人是高个子;余下的都矮半头,高矮差不多。1949年出生在河南偃师县的娃儿全都在我们小乙班,班里小孩儿语音都带有山东和河南味儿,特色语音以后也带到了八一校,如:“馒头”叫“馍”,“连环画”叫“小儿书”。我们这批小朋友大多数也是几年后同上八一小学的同班同学。
唐场保育院在我的印象中是个大院落,里面最明显的一处地标,是那个像碉堡的建筑物,小孩们都爱到碉堡里玩。长大后才知道,唐场保育院的落院是国民党一个师长的公馆,但有个迷,我一直不明白,碉堡是防御工事构筑物,应建在围墙周边,怎么建在落院里面呢?
我记得唐场保育院有个小门(可能不止一个),有一天,我见小门没上锁,就偷偷跑了出去,下了几级石梯,跨过一个小沟,向右转到一户农户的茅草房背后。空地上晒着一地裁过的树枝。我随手拿起一根树枝耍,茅草房里冲出来一个妇女,用大邑地方方言厉声高叫道:“不许拿我的棍棍棒棒!”吓得我赶紧丢下捡的东西,逃回保育院。
印象中,唐场保育院伙食相当好,每天都有牛奶喝。可惜我不爱喝,盅盅里的牛奶常常剩下。
我小时候总爱流鼻涕,唐场保育院的阿姨就专门在我胸前别上一条毛巾,教我擦鼻子。我嫌麻烦,有毛巾不用,用袖子揩鼻子,袖子总是湿漉漉的。邋遢习惯延续到上八一校。我翻阅西藏军区保育院儿童教养情况表,有关描述从1954年起就有记载。而我小的时候本来是一个漂亮的小男孩,这习惯的确有损我的形象。
在保育院时,我们寝室是大平房,一个寝室安几十个小孩儿床,这样便于保育院统一管理。我睡在靠窗户的一个小床上。有一天晚上,外面下大雨,阵阵远近不定的雷鸣声,把我从梦境中吵醒。突然一声炸雷在窗边响起,把我从床上吓得弹了起来,吓得我再也睡不着了。当年我才三、四岁,从来没听到那么大的打雷声。那个晚上受到的惊吓,我一辈子难忘。
1955年,父亲从西藏回内地休假,把我从保育院接到新津(此时母亲已转业到新津工作,家已安在了新津),那时我才有回家的概念,感到新奇。后来,父亲休假完毕,又把我送回唐场保育院,还有些不舍。在回保育院的路上,见路旁行人向汽车(嘎斯69军车)招手,我还以为是熟人在跟司机打招呼,后来大了才明白,路人招手是想搭便车。
那次父亲把我送到保育院,还拿出几张钞票(我记得其中有张3元币的钞票),交给保育院阿姨,让她给我买点糖果、玩具。父亲当时已经给我准备了一架上发条的小直升机,我高兴得不得了,一阵惊喜之后,拿着这架上好发条的直升机,和同班小朋友一块儿把完,可惜玩弄中,心爱的直升机给弄废了。
八一小学二三事
在唐场保育院我待了3年,直到1956年下半年,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才全体进入了成都茶店子西藏军区八一小学。
我和30多人分在62级甲班。班主任是邵连生老师,她负责我们的学习、生活等诸多事务,把我们这些“留守学童”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尽心尽力照顾、爱护、管教。一次在八一校食堂大圆桌上吃鱼,我被鱼刺卡到了,喉咙难受得不行,是邵老师带我去找校医,取出了鱼刺。这件事,我终身难忘。
邵连生老师
那时的我天真无邪,完全是一个不懂事的娃娃。虽无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子,但也没少涉险。如有一次,我独自到操场坝玩木转椅,我拉着转椅起跑了几步,拉转了转椅,纵身跳上转椅,哪知木椅座位前有破洞(转椅损坏,尚未修复),突然掉了下去,我躺在转盘地上发懵,缓了好一阵才从旋转着的转盘下爬出来。事后觉得后怕,这事我从没跟谁说过。
在八一校最高兴的事,是看电影。每逢星期六,我们早早就跑到校门口,喜迎川办来放电影的美式中吉普车的到来。天黑前吉普车来了,大家就欢呼:“来了,来了!”那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进了八一校,我们的学习情况,都记录在给家长的八一小学学生成绩通知单上。要是能全部保存下来,是挺珍贵的学业档案资料,可惜存放在家的八一校成绩通知单不太全,这里晒几张仅有的成绩通知单:







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有些是小时候养成的。记得1957年10月,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世界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得到了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烈欢呼,这个消息传到了八一校同学们的耳中,师生都很兴奋。老师对我们说:“夜晚注意仰望星空,若是看到一颗亮点在天上慢慢移动,那就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苏联老大哥发射的” 。从此以后,我就习惯于在晚上朝头顶的天空张望,看看能发现点什么。这个习惯,我现在还一直保有。
|